成語詞典

知難而退的意思、近義詞、反義詞

知難而退:

發音:zhī nán ér tuì

釋義:原指作戰要見機而行,不要做實際上無法辦到的事。後泛指知道事情困難就後退。

出處: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見可而行,知難而退,軍之善政也。”

示例:尤其是因為在那一級里有三、四個“吵客”,弄得那位英文教員不得不知難而退。(鄒韜奮《經歷·新飯碗問題》)

近義詞聽天由命 畏葸不前

反義詞知難而進 力爭上遊 再接再厲

查字義   退 

詳解

【注音】zhī nán ér tuì

【成語故事】春秋時期,晉國和楚國為爭奪霸權相互進行戰爭,鄭國處於他們之間,他依附晉國,楚國就派兵征服它。晉國聽説楚國出兵就派荀林父、士會、先榖等率軍討伐楚國,聽到他們已經結盟,士會同意荀林父知難而退的做法,先榖不同意造成兵敗。

【典故】見可而行,知難而退,軍之善政也。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

【解釋】原指作戰要見機而行,不要做實際上無法辦到的事。後泛指知道事情困難就後退。

【用法】作謂語、賓語;指人的態度

【近義詞】聽天由命、畏葸不前、望而卻步

【反義詞】知難而進、力爭上遊、再接再厲

【成語例句】

◎ 老巴爾紮克形貌雖俗氣,但放眼天下,誰敢小覷擁有九十多部佳作的巨匠?早年,巴爾紮克的母親為了摧毀愛子擺弄文字的意志,煞費苦心地在巴黎一條陋巷中,為他租賃一間糟糕透頂的閣樓,預料他不久就會知難而退。